“食用豆生理”学科梯队

2023-06-01 08:54
26

梯队主要工作任务:

本梯队十四五期间聚焦食用豆轻简化栽培、提质增效及抗逆栽培技术领域,围绕适宜机械化收获、提高小豆营养品质及抗冷抗盐碱等非生物胁迫的缓解措施开展相关的技术攻关及示范推广。

梯队主要科研方向:

1、食用豆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我省耕地质量高、土壤肥力好,红小豆易发生徒长倒伏现象,不利于机械化收获。团队通过外施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红小豆植株直立,达到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目的。重点开展植物生长调节剂剂型、剂量、施用时间等研究。

2、食用豆提质增效技术研究和示范:我省红小豆种植户多以原粮销售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团队通过喷施生物活性硒和硫酸锌等方法,提高籽粒锌、硒含量,提高营养品质、产品附加值,提高种植户经济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3、食用豆抗逆生产及缓解措施研究:非生物胁迫严重制约我省食用豆产业发展,团队采取化控方法提高食用豆抗逆性,利用人工气候室、盆栽等设施和方法进行环境模拟,开展缓解措施研究,为食用豆抗逆生产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梯队学术地位:

本梯队与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内多家食用豆育种、栽培、水肥运筹等团队长期、高效沟通,及时掌握食用豆产业发展前沿,与院杂粮杂豆创新工程各团队密切联系。还与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相关高等院校沟通,在食用豆领域的科研和加工产业链上开展务实合作,综上分析,本梯队在我省和国内有较好的科研学术地位。

3年主要成果业绩:

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在受理6项;获得授权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 2篇,中文核心10篇,已接收2篇,在审4篇。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地厅级项目4项。

合作共建与科技帮扶情况:

本学科同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的部分岗位专家和试验站有效衔接,就“粮头食尾”--食用豆在黑龙江生产加工等领域进行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与齐齐哈尔市拜泉县、大庆市林甸县有关乡镇和企业联系,对食用豆栽培技术进行科技帮扶。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学科成立后,建立1个基础实验室。该实验室位于耕作栽培研究所人工气候室,面积约34平方米,内有智能光照培养箱、智能人工气候箱、鼓风干燥机、微电脑自动数粒仪、高精度天平等仪器设备,可满足栽培生理领域的基础试验要求。

人才培养及梯队发展前景:

计划3~5年内,晋升正高级1~2名、副高级2~3名,鼓励团队成员攻读博士学位。

本梯队人员学科、结构层次合理,研究团队涉及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学科,基础理论扎实,学术知识丰富。梯队带头人系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核心成员,国家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获得者,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获得者,多年来致力于作物低温冷害生理学以及作物化控的研究工作,较为丰富的经验能够带领梯队更好的发展。

梯队带头人:

项洪涛,男,1982年12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员。2013年毕业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任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绥化分院纪委书记、副院长,黑龙江省耕作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豆生理学科后备带头人。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等各级项目30余项。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International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Biology》、《Brazilian Journalof Botany》、《Notulae Botanicae Horti-AgrobotaniciCluj-Napoca》、《作物学报》、《草业学报》、《中国农业科技导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西南农业学报》等国内外刊物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著作2部。

梯队后备带头人:

卢环,女,汉族,1987年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2014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食用豆育种和抗性生理研究,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齐齐哈尔试验站团队成员,黑龙江省级及齐齐哈尔市级科技特派员,主持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内设课题1项,主持地厅级课题1项,发表及参与发表论文30余篇。

王德明,男,1984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绥化分院科研管理科科长,工程师,主持黑龙江省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资金项目、黑龙江省省属科研院所科研业务费项目各1项,副主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跨越工程”专项项目1项,发表论文10余篇,获专利授权20余项。

昵称:
内容:
验证码: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